在零一万物举办的“‘元启上海’华东数智大会”上,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发表演讲,指出2025年有望成为“AI Agent元年”。他强调,随着海内外科技企业不断推出Agent产品,这一领域在技术架构和产品形态上正逐步走向成熟。李开复预测,到2035年,全球GDP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,进入一个全新的黄金发展期。
AI技术正经历从知识积累到推理能力跃迁的关键阶段。李开复认为,这一变革将重塑企业价值链和业务流程,消除内部沟通障碍,推动商业模式向“基于结果”的方向转型。Gartner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,预计到2028年,33%的企业级软件应用将整合AI Agent,15%的日常工作任务决策将实现完全自主化。
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沈鹏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尽管Agent并非新概念,但市场对其实际应用效果仍存疑虑。他指出,企业更关注Agent能否带来“增量”价值,而非仅仅“降本”。当前,Agent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,从AI Chatbot或AI Co-pilot升级为能够自主拆解任务、规划路径、调用工具并完成闭环执行的智能体,真正成为企业生产力。
李开复进一步分析,在智能体经济时代,AI Agent将成为“永不休息的数字员工”,边际成本趋近于零。更重要的是,它将帮助企业重组价值链条和业务流程,实现效能爆发,推动数智化价值从“降本”向“增效”转变。他强调:“不是为了AI而AI,而是为了增长而AI。”当企业为“结果”和“价值”付费时,AI创造的价值将从降本转向增效。
企业AI Agent的进化路径已逐渐清晰,从工作流Agent到强推理Agent,再到多智能体Agents(Multi-Agents)。在多智能体时代,Agents通过协同联动形成网络,单个Agent既具备特定领域的深度专业能力,也对其他领域有所了解。然而,李开复认为,达到多智能体时代仍需时间,除技术挑战外,企业是否具备通过“积木式”手段重塑组织架构的能力更为关键。
根据IDC的预测,2024年AI Agent全球市场规模约52.9亿美元,中国企业级AI Agent应用市场在2028年的保守规模将超过270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可增长至471亿美元。李开复表示,未来无论是改造现有公司还是创立新公司,AI超级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,形成“一个高效、聪明的人管理着一大堆智能体”的局面。
尽管机遇摆在面前,但AI在企业端的实际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。沈鹏飞指出,企业内部存在人员阻力,不同层级对AI的认知差异导致沟通不畅、协作困难;传统组织依赖信息差维持管理权威,中层管理者担忧权利被架空;数据难以跨部门共享,流程无法打通;员工普遍害怕被AI替代,产生焦虑情绪。企业在技能上也存在短板,技术买来却不会用,是许多企业的现实写照。
技术层面同样面临短板。沈鹏飞表示,在企业内部找到大模型的应用场景难,应用大模型又有较高的技术门槛,企业自己的IT人员很难做好;定制难,核心是缺乏数据,很难构建真正懂企业业务的模型。大量模型缺乏特定行业的语料,这些行业垂直领域的数据可能尚未结构化,导致AI应用较深入的都是数字化转型较为完善的行业和企业。
这些问题使得AI系统即使部署成功,也难以真正融入业务流程,缺乏战略协同、场景闭环与生态互动的能力整合。李开复认为,这需要传统企业和AI科技公司紧密合作,将前者深厚的行业数据和know-how与后者的前沿算法和Agent工具相结合。他强调,企业AI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管理问题,需要CEO与一线员工形成转型共同体,从上到下确保从战略到执行的贯通。
另一方面,科技企业也有其局限。沈鹏飞表示,尽管多家企业都在布局Agent赛道,但能深入到垂直行业、特定场景发挥效用的仍然有限。大型企业更倾向于提供标准化产品,部分大厂在“最后一公里”外包给生态伙伴完成,可能导致质量问题。因此,大厂能够拿下的项目大多是平台级的,深入到垂直应用场景的案例相对较少。
这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机会。与大厂依靠“标品化”将Agent落地的路径不同,零一万物聚焦于细分行业头部企业的私有化部署服务。沈鹏飞表示,公司并不盲目追求覆盖所有公司,现阶段主要与各行各业的金字塔尖企业进行合作。据悉,基于“一把手工程”战略,零一万物的大模型ToB解决方案已在通信、金融、游戏、法律等行业智能化场景落地。李开复透露,“一把手工程”已落实半年,截至目前,公司2025年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全年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